close

image.jpg 

第一堂攝影課時,老師跟我們推薦了一些旅遊攝影書,其中有一本是張詠捷的[早安!尼泊爾]。回家後,我上博客來網站,打算訂購回來欣賞一下,但不知為什麼博客來沒賣,搜尋結果只找到她的[食物戀]。大概看了一下簡介,知道是寫她家鄉澎湖的傳統吃食,我對食譜原本就有很大的興趣,更喜歡看作者把對食物的情感也寫下來的書,於是就買下來了。

作者原是位專業攝影師,曾任《人間》雜誌及《張老師月刊》的攝影記者,三度榮獲攝影金鼎獎。在攝影生涯原本坦然開展的前行路途中,她選擇回到她的家鄉陪伴她的阿公。在她的序裏,看得出她對家鄉的眷戀,她說:「打從都市返鄉歸來,就對鄉土菜產生了濃厚興趣,因而和家鄉老人家的話題,也增添了許多。鄉土菜是族群的共同回憶與情感,在共同居住的環境裡,上天賜予當地某種特殊物產,人與人之間因此也親近了起來.............可惜的是,道地的地方美味,跟著老人家一道道消失了..............而漸趨世界化的傳播媒體,讓家庭餐桌漸漸匯入了異國風味。速食店與便利商店的快取食物,也讓現代人忘記了母親的味道。」基於她對家鄉的愛,於是她決定拿起鍋鏟向長輩學習烹調傳統菜餚,並用她的相機記錄下她對食物的熱情、生命的熱情,讓她的愛毫無保留的融會在湯菜與底片裡。

古早古早,攝影技術剛問世時,那時候的人拍照,只能取得黑白影像,後來攝影師為了增加畫面的顏色,於是在沖洗相片時,會用顏料上色。本書的作者或許是想用古早時候的攝影技法呈現古時候的傳統菜餚吧?所以她拍的菜每道都是以黑白照為底,用早期的沖洗照片法,選擇性的加上顏色。表現的方法很特殊,我沒見過,但從一禎禎畫面中看得出她的用心經營,只是.........看起來實在不怎麼美味,哈!

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的實用性。而是她把對家鄉的愛,滿滿的記下來。

老實說,我一面讀一面覺得驚奇,離島澎湖和我們相距不遠,但日常的飲食習慣,竟有如此大的差異。許多菜餚是我不曾聽聞,甚至覺得奇怪的,例如〈黑糖炒章魚〉〈臭肉鮭〉〈狗母魚花菜湯〉〈臭臊成煮鹹菜〉等,即使是愛吃海產的我,仍覺得...........這樣煮,咁好呷?其中還有一篇提到〈刺胿皮〉是何等的鮮嫩脆爽,令我懷疑若是哪天我有機會親嘗此道佳餚,我是否真有勇氣下箸咧!那是用六班刺河魨剝下外皮後,將長滿刺的河魨皮蒸熟,再用箝子將長刺一根根拔除沾蒜頭醬油吃的一道菜,據說一隻刺河魨約有近四百多隻刺耶。

在書中,我看到她回憶母愛及祖母的味道,令我不禁嘆息,我印象中的客家美食,屬於我童年的味道,隨著我阿婆及父母的逝去,已無從追尋。真希望我也能有一位像張詠捷這樣的同鄉,讓我還能有機會重拾媽媽的味道。

下半年,星媽幫的讀書會,榛媽將帶領我們閱讀陳淑華的〈島嶼的餐桌〉,我大略先翻了翻,雖說是台灣滋味的追尋,但其實是較屬於閩式菜餚,並非我的家鄉味。我想,我該找些機會,好好的認識傳統客家菜,希望給我的孩子一些屬於﹝媽媽的味道﹞的特別記憶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mapartysoa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